还有一个主要问题——能否尽善尽美?即一个厅堂的音质难于完美地演奏所有曲目。评价音乐厅音质通常要看由80-90个乐师组成的常规乐队演奏古典剧目的效果如何(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乐)。但是,其它时期的音乐如何呢?不同规模的乐队合奏时或演奏不同乐章时又如何呢? 每首乐曲都有最理想的声学环境,一个音乐厅不可能面面俱到。人们必须采取折衷的方式,希望必须与现实相协调,适合所有演奏场合的完美情况是不可能的。 最后,也是非常重要的,让我们不要忘记艺术家们。他们在台上听到的声音与观众在大厅里听到的声音大相径庭。他们听到的声音会更响,但缺乏混响,也不遵从与大厅同样的标准。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。只需注意这样的简单事实:音乐家处于他们演奏的音乐的中心;他们互相之间的距离差别也很大。他们需要舞台的音质帮助他们演奏得更好。他们的世界是舞台,他们听到的是舞台上的声音,而不是整个大厅的。 台上的音乐家们渴望什么?一是他们必须听到自己的演奏,否则会走调;二是必须听到其它声部的演奏,否则会合奏不齐。自己的和别人的演奏声音快速反射回来是他们需要的。由于厅堂反射会将远距离声音反送回舞台,这对演奏是有利的,但是,舞台必须有近距离的反射声,否则只有长延迟的反射声会令人很不舒服。今天我们对音乐厅声学的认识比起一、二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观。已经确定了一些对优美的音质起作用的参量,另外一些参量正在进行定义。但是,传统依然存在,悟性和很多人心灵中弥足珍贵的信仰亘古永存(例如,木装修的魅力),除了盲人们单纯依赖听力进行判断以外,视觉表象依然非常重要。如果不在视觉或听觉上进行伪装,则很少有使两者感觉都理想的情况。
|